腊八节的由来 为什么会叫腊八节

第一起名 2018-03-17 17:03 赵金鸽

腊八节一般是在过年前几天,一家人要做腊八粥喝。不过最早是要先祭奠祖先,现在只是一家人坐在一起吃,还会把剩下的留着有着“年年有余”的意义。想了解更详细的腊八节的由来吗?接下来就随小编在中国节日中看看吧!

中国节日

按古书记载,“腊”,古时也称“蜡”。“腊”、“蜡”、“猎”三字,指古代人们去野外猎取禽兽,用于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的仪式,以求来年五谷丰登,家人平安、吉祥,谓之“腊祭”。因为这种祭礼是在岁终之月举行,人们就把十二月称为腊月。腊月之义,含义有三:一日“腊者,接也”,寓有新旧交替之意(《隋书·礼仪志》):二日“腊者同猎”,指田猎获取禽兽以祭祖祭神,“腊”从肉旁,就是用肉“冬祭”;三日“猎者,逐疫迎春”(《荆楚岁时记》)。这种“腊祭”据说在神农时代就开始了,夏、商、周时代的帝王都很重视这一祭祀,届时都要杀鸡宰羊以祭百神和祖先,希望天地祖宗保佑来年丰收。但是,“腊祭”之日并不固定,有时在十二月初,有时在十二月底。到了汉武帝统一行夏历以后,才把“腊祭”固定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戊日,正好第一年的第三个戊日是腊月初八,人们便把这一天订为“腊祭”之日,称为“腊八节”。


所以要说腊八节,就得先说腊。远古时代的人们获得食物的来源主要依靠原始农业和渔猎。后来,我国发展成为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文明古国,人们一切的生活习俗、活动安排都与农业生产有密切关系。年终岁末,农田的作物都已收割入仓,田里也没有多少活计。每到这个时候,闲下来的人们便组织起来到野外去狩猎,用猎取来的禽兽和收获的农作物敬报百神,祭祀祖先,这叫“腊祭”。人们感谢上天神灵赐予的农业果实,感谢祖先对生产生活的佑护,并以此祈求来年风调雨顺,农业丰收,人畜健壮,兴旺发达。这些隆重的猎祭盛典大都安排在农闲的农历十二月进行。因此,我国农历中的最后一个月份就俗称“腊月”。到了秦汉时期,腊祭活动就基本上固定在十二月初八了。南北朝时介绍岁时节日的书枟荆楚岁时记枠就说“十二月初八为腊日”。


腊日习俗

腊日酿制腊酒糟,蒸碾腊米,贮藏腊水、腊雪,收藏腊脂油、柞腊油,合腊药,做面糊。

医家收取井水,制作各种丸药,并酿药酒。


做腊食

旧俗中以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为腊日。此时气候极其寒冷,河水纯净,百虫伏藏,民间多在此时煮藏食物,为求其久贮不坏,必用“腊”字命名。极腊水,用袜米酿酒,称作腊酒。酿制的酒糟、所做之醋,名为腊脚。北京有腊八醋,在腊日用小坛罐盛醋,剥蒜,浸泡在醋中,将坛口封严,除夕打开即可食用,蒜全变绿,味道微酸,口感颇佳,醋则具有辣味。


猪的脂肪,在这种极冷之日,熬成板油存放起来,可终年不坏。夏季用以做菜,对脾胃最为有益。

将上好的米放人锅中蒸,直至蒸透,然后摊铺在芦席上,冷透后硒干.贮藏在瓷缸中,放在干燥之处,可以存放十多年不坏。年老体弱及有病的人,用腊米煮饭吃,则可健脾开胃;夏季煮食,又能预防痢疾等病。


过去的人常常计算出一年所要吃的米量,在腊月中春好,藏放到第二年,蒸后再食用,便可整年不坏。北方称为腊米,南方人则称之为春米,又叫腊打。病人喝腊米汤,颇为可口。腊米必在冬季春好的原因,大概是冬季米粒致密,折耗少,而立春之后,米粒间则有蒸汽,米不坚实而易碎。


宋元年间,江南百姓,都将腊米贮藏在瓦完中。南宋范成大《冬春行》道:“腊中储蓄百事利,第一先春年米计。君呼步雄满门庭,连柞成风雷动地。筛匀箕健无牺糠,百解只费三日忙。齐头圆洁箭子长,隔篱辉日雪生光。土仓瓦完分盖藏,不蠢不腐常新香。”到了明代,多贮放在稻草搭建的粮囤里。


腊雪水

雪,即洗,可洗除各种害虫及有害气体。世间的花多为五瓣,而唯独雪花六瓣,为阴性之物。腊月雪,称之为腊雪,也叫作瑞雪,能杀死害虫虫卵,使来年庄稼获得丰收。有谚语道:“腊雪是个被,春雪是个鬼。”如果腊日前后下三场大雪,俗称为三白,对庄稼蔬菜的生长大有好处。


下雪之时,将雪贮存在雄里,密封后放在阴凉处,多年也不变质,俗称腊雪水.用来浸泡五谷种子,可使之耐寒、不生虫。据说将腊雪水洒在几案、床席上,则不招苍蝇。用它浸藏各种水果食物,都不易生虫。


冬至日的河水、井水,宜于浸制滋补五脏及治疗痰火积聚的各种丸药,还可煮酿药酒,功用与雪水相同。


榨腊油

榨取菜籽油(即清油),是为腊油。将腊油收藏起来,来年育蚕时在蚕室点灯,各种昆虫皆远而避之。妇女用它搽头发,能使头发乌黑而有光泽,且不生虱子。

为宝宝臻选有寓意,不重名的好听名字:

未出生

相关推荐

中国节日

匹配八字五行 给予起名建议
未出生
起名建议

编辑推荐

加载中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