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起名 2017-11-09 10:11 林佳佳
天坛在古代是作为祭祀之用,祈求五谷丰登的场所。现如今也是天坛公园,世界文化遗产之一。天坛不仅是有名的中国古代建筑之一,更是在世界著名建筑中站得住脚。本期一起来了解天坛名字的由来。
打开古都北京的地图,我们可以看到,在古都北京内城之外的南北东西四个方位上,分别建有天坛、地坛、日坛、月坛四个古祭坛建筑。
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(1420年)的天坛原始名称“天地坛”,最早时它是供皇帝祭祀天地之神的场所。明嘉靖九年(1530年)时,因在京城北郊另建方泽祭地(地坛),此处才专为祭天祈谷之用,并更名为“天坛”。在那个时代,皇帝每年都会在农历的冬至、正月上辛日和孟夏(夏季的首月)亲临天坛举行大祭活动,届时除祭天、祈谷和祈雨外,还配祭帝王列祖列宗及日月星辰、云雨风雷诸神。
天坛,位于位于北京内城之外的南方,天安门的东南、正阳门外东侧。原名“天地坛”,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于每年“冬至”祭天、“孟春”祈谷、“夏至”祭雨的地方。据史料记载,中国古代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动,可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年,尚处于奴隶制社会的夏朝。
中国古代帝王自称“天子”,他们对天地非常崇敬。历史上的每一个皇帝都把祭祀天地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。而祭祀建筑在帝王的都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,必集中人力、物力、财力,以最高的技术水平,最完美的艺术去建造。天坛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十八年(1420年),朱棣用工十四年与紫禁城同时建成,名“天地坛”,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。
明朝初年,天与地原是合并一起祭祀,南北的郊坛都一样,设祭的地方叫“大祀殿”,是方形十一间的建筑物。明朝嘉靖九年(1530年)改为天地分祀,在天坛建圜丘坛,专用来祭天,另在北京北郊建方泽坛祭地。原来合祀天地的大祀殿,逐渐废而不用。由此“天地坛”就专为祭祀上天和祈求丰收的场所,故于嘉靖十三年(1534年)改称“天坛”。嘉靖十九年(1540年),将原方形的“大祀殿”改为圆形的“大享殿”。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