俞氏家族 俞姓为中国第119位常见姓

第一起名 2016-08-04 16:08 林雪梅

解读百家姓俞姓。今天让我们走进这个至今已逾800余年的俞氏家族。约占全国人口的0.12%,约140万人。约50.5%分布于浙江、江苏2省,30.6%分布于安徽、上海、江西、福建4省市。望出河东郡、河间郡、吴兴郡、庐郡、江陵郡。

俞氏家族

俞源俞氏自始祖见九龙山风光秀丽,在山下择地而居生息繁衍,历经32代,至今已逾800余年。俞氏家族祖上人才辈出,不过谈不上显贵出自名门,世代勤劳创业,耕读为乐,尊礼重教,急公好义,人丁兴旺,成了远近闻名的浙中一大望族。这一俞姓聚居的古老村落,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沉淀,淳朴的耕读家族文化,以及精深的明清民居古建筑,2000年列入省历史文化保护区,2001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,2003年被命名为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。


俞氏始祖俞德,字处约,原藉杭州,徒居义乌凤林乡。俞德学业有成,南宋末年,被举荐任松阳县教谕。他往返括、婺之间,经常路过九龙山下的一处朱颜小村,此处溪山迥环,田园明秀,深为其所爱。宋末明初,兵乱频发,时局维艰,俞德厌倦仕途,淡泊名利,遂率家来此卜居。俞姓在此安家立命生息繁衍,而原有的朱颜两姓日渐衰退乃至消失,村庄为俞氏家族所代替,是为俞源村的来历。


俞源俞氏家族的兴盛,历史上有三个重要时期。首次出现在元末明初。俞德之后四代单传,到了第五世俞涞,开始人丁兴旺,他四子中三个儿子的后代子孙,成为如今俞氏家族的三大主要支脉。俞氏家族代代尊崇的耕读家风,一介布衣而广结文人善士,悉心经营祖居这块风水宝地,都是从他开始得以形成和延续。俞涞字巨川,号二泉,生于元至大年间(1308年前后),卒于元至正十七年(1357年),享年约50岁。生当元朝政局日益衰败,暴政民变社会不宁之际,处在这样一个世道,他虽有博学宏才,一生却隐德不仕。身处偏僻山乡,他耕读为乐,心存康济,善交广结,多行义举。元至正十四年(1354),元政衰乱,盗贼蜂起,民不安生,他倾已之所积,出资组织乡丁团卫,保护郡邑。处州府署表其为“义民万户”,而他婉拒为官,仍然回家过他的田园生活,对他的人品,深得时在处州从政的刘伯温赞赏。


俞涞与刘伯温之间的关系,据俞氏宗谱所载,两人为少时处州读书同窗好友,而后刘伯温与俞家的布衣之交,一直延续至俞涞的后代。自俞涞而下的十代子孙辈排行,“敬、卫、恭、仪、象、权、衡、福、寿、昌”,据传为刘伯温帮助排定。吴元年(1364),刘伯温辅助朱元璋统一天下之后者,力荐俞涞的孙子俞继祖为南京锦衣卫镇抚。元末明初,与刘伯温同时被朱元璋征召的着名江南名士,宋濂(浦江)、章溢(龙泉)、叶琛(丽水)及而后的苏伯衡(金华)等,都与俞涞及他的四个儿子交游甚深。俞涞死后,宋濂为他写“敬一处士墓志铭”。俞涞最小的儿子善护,为交友游息建造“皆山楼”,苏伯衡为之撰写的“皆山楼记”,被收进《四库全书》。


俞氏家族兴盛的另两个历史时期,分别为明嘉靖(1522)、隆庆(1572)年间和清乾隆(1736)、道光(1850)年间。俞氏家族尊礼重教,嘉靖年间,俞涞八代孙俞大有,中殿试二甲进士,任礼部观政。明中业起,俞氏子弟科举中的举人、贡生、廪生等不下几十人,其中不乏进入仕途。有举人温州黄华关把总俞彬,贡生山西代府审理、进阶奉议大夫俞昭,贡生江西宜黄县知事俞世美等。自清乾隆后,俞氏家族中的殷实之户增多,纷纷不惜巨资兴建厅堂楼阁,错致有落的大批民居建筑,使俞源村落布局大为改观。保存至今的50余幢古宅民居,多为这段时期所建。


俞氏家族世代以农为业,既重农也重教,读书乐,田园乐,构成了俞氏家族文化的基本内容。俞氏五世祖俞涞,以一介布衣终其平生,他的四个儿子也都象他,能文善诗,雅志清修,不求闻达。长子善卫,字原善,号西峰,好贤礼士,建军有“迎玩堂”十二间,设义田200亩,招待四方交游之士。钟山水,善诗文,着有诗集。次子善麟,字原瑞,号竹坡,隐居乐道,不求仕进,宁作乡贤乐于助人,故卒后苏伯衡志其墓,为之叹曰:“嗟夫处士不嗜仕进,自放山林而力行乎,孝友慈让重然诺,好施与赈人之乏,绝不计家之有无。”三子善诜,字原礼,号石山,晦迹乡野,性喜吟咏,有诗集藏。四子善护,字原吉,号皆山,读经通史,也好吟,有诗遗存。


俞涞的孙子辈,也都延续其先祖家风遗韵,淡泊名利,崇尚自然。善麟的儿子道坚,通书史,善词赋,交游南北,尝涉江湖,历览天下之奇闻壮观。数年后归里建“静学斋”,修身养性,颐养天年。善护的儿子胜宗,号团峰,隐德于乡,有诗词传,交游甚广,建“团峰亭”,迎客会友。江右状元罗伦来游后,留赠诗:“团峰风景四时兼,峰下草亭三尺檐,中有佳人不知姓,乾坤千古作清廉。”善护玄孙俞札,字友闻,遭明正统兵乱,流废学业,遂改学阴阳术数之技,游览天下名山大川。明成化15年(1479)游至山西绛府,因其舅金华魏廷仪与绛府左长史谢森同官王室有年,经谢森引荐谒见贤王。王爱其才,欲留下荐其辅佐,友闻不仕进取,以父老恳辞,留绛王府二月有余,返里仍以农为乐。


历代俞氏家族中,有书香门第,也有世代为农,最典型莫过于两户十子之家。道光年间的俞国器,嘉庆贡生,十个儿子九子读书。长子中了拔贡,其次三个是庠生,五个是国学生。他上溯七代都是书家,代代出庠生,出廪生,出贡生。俞国器本身不求仕进,隐逸园林,孝敬父母,教子有方,乐度平生。他六秩寿诞,一位至亲为他作寿秩,其中写道:“读百氏之书,祗凛束身圭壁,竟忘情于朝路,息隐于园林,高韦布之素风,蓬蒿不掩,绍高曾之俭德,几牖留名,其孝也。”光绪年间的俞卓魁,是个务农大户,耕田200亩,十个儿子也全都种田,人称锄头旺人家。十子合住不分家,俭朴勤劳,从租田到置田,经营不断扩大,虽不大富也是上户人家。俞卓魁善于治家,事事躬亲,为人宽怀大方,助人为乐。当俞卓魁夫妇七旬之际,拔贡俞锦云为之作序,说“连举十子,年届古稀,十儿十媳,众孙更抱,周原,夏屋渠渠,吁!亦盛矣哉。”


俞氏家族宗祠,为明嘉庆44年(1565)开工,三年后隆庆元年(1567)竣工。清乾隆年间(1756)重修。宗祠为三进二院,共五十一间,古朴典雅,开阔明亮,占地2400平方米。在现存宗祠原址,原先曾建有一座二进十六间的俞涞祠,时称“孝思庵”,是洪武七年(1374)俞涞四个儿子所建。家住金华苏孟村的乡贡苏伯衡,据传是苏东坡的后裔,特为俞涞祠作《孝思庵记》,记述俞家世业诗书积善行义后代当不忘祖训。俞源古建民居保存至今尚有52座,除宗祠外,有深楼大宅,大小厅堂,以及阁、馆、院、台。建筑为明代的有7座,清代37座,民国8座,其中三进四合院的大宅就有6座。


俞氏子孙为构筑安乐家园,经几代人的辛劳和努力,组成了一个错落有致、相互协调的古建筑群落。总体布局,沿溪流由东向西顺势而建。建筑高大宽畅,天井开阔,选材精良,做工考究。古民居中,建筑精致以“声远堂”为胜。这是一座大花厅,共92间,前厅为康熙二年(1663)俞继昌所建。地梁全用砖雕,大门墙头砖雕镌有“丕整家声”四个大字。栋梁、桁条、牛腿拱托则件件为木雕之精品,尤以沿口三根桁条的雕刻令人叫绝。左边是百鸟朝凤,中间是百兽宗麒麟,右边是水族舞龙,可谓海、陆、空俱全。右边桁条的水族舞龙,雕有八尾栩栩如生的鲤鱼,会随季节变换鱼身红黄黑三色。俞氏民居建筑讲究实用,结构科学合理,装饰典雅优美。建于清道光年间的“精深楼”,此屋有九重门,层层设门以防盗,其中第七道门还设下暗道机关。这幢大宅院另一特点,全屋的石雕、砖雕、木雕,不但刻工精细,而且雕刻内容相当独特。梁栋上的浮雕,不是通常的龙风狮象,戏剧人物,而是白菜、扁豆、丝爪等蔬菜,小白兔、小狗、蟋蟀、蜜蜂等动物昆虫。以农家常见景物为雕刻装饰,体现出俞氏家人效法自然,向往田园生活的精神意境。


俞氏家族的族规祖训,规定上谱八不书:死于非命不书,盗窃者不书,赌博者不书,不孝不悌者不书,犯兽行者不书,纳妾宠婢者不书,苟合微贱者不书。为鼓励学子重教学文学界,俞氏宗祠设有赆仪田15.4亩,凡俞氏生员赴考,都按不同层次给以资助。俞氏家族历代子孙,十分重视维护祖居家园容貌,严禁乱伐林木,俞源村头至今留有百年古树数十株。宗祠订有严格护林规则,并设专人护养。在俞氏家族的族规祖训中,很值得一提的是,家族中有关防止嫌弃女婴的规定。清道光年间,俞氏20世裔孙志俊、志候俩兄弟,鉴于家族中时有弃养女婴现象,遂倡议订立育婴族规,并带头捐田57.8亩,年可入租谷百石列入祠产,作重为救济本族贫困裔孙生育女婴的专项补助。救济章程规定,补助款额一女婴为3000文,产后一个月内分三次付给。女婴自养或与他人,听其父母自便,但若发现有溺婴行为,则追回补助款,并按族规教训。屏弃男尊女卑,倡导男女平等,申扬社会正气,这也是俞氏家族文化中的一大特色。


俞源这一古老村落,以其保存完整的明清建筑群而远近闻名。俞氏家族在这块祖居之地,耕读为乐,安居乐业,据传即使在战火弥漫的动乱年代,清道光年间的兵乱,抗日战争时的烽火,也都未曾中断俞氏子孙建设美好家园的努力。俞氏家族就是这样,代复一代,采菊东蓠,仰望南山,在这里过着悠闲的田园生活。

为宝宝臻选有寓意,不重名的好听名字:

未出生

相关推荐

寻根问底:刘姓的来源简介晋氏是稀有姓氏吗 晋姓的来源及分布赵姓起源及简介,有着哪些来源?刘姓源于哪些姓氏?刘姓分布介绍张姓的起源和历史 源于哪个姓氏

匹配八字五行 给予起名建议
未出生
起名建议

编辑推荐

加载中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