罗氏大宗祠_坐落在江门市蓬江区棠下镇北面

第一起名 2016-09-21 17:09 林雪梅

解读百家姓罗姓。文化遗迹之罗氏大宗祠,坐落在江门市蓬江区棠下镇北面。当代罗姓的人口已达1340多万,为全国前十八位大姓,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%。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、广东、湖南三省。

罗氏大宗祠

走访对象:罗氏大宗祠


地址:黄埔区大沙街横沙社区横沙大街27号


位于黄埔大沙地城区中心位置的横沙大街,长约250米、南北走向,街两旁,岭南建筑风格的祠堂、家塾、民居等古建筑鳞次栉比,多达24座。其中,罗氏大宗祠尤为气势恢宏。据史料记载,该祠堂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一年(1712),距今已有304年历史。岁月变迁,祠堂偏安一隅,保存良好,是大沙地地区4000多名罗氏族人维系血脉、传承祖训精神之地。


历史

先祖来自南雄珠玑巷

沿着横沙大街走了数分钟,眼前豁然开朗,路的一边是个大水塘,水塘对面便坐落着罗氏大宗祠。


祠堂外一派宁静,走进祠堂内,却发现里面人气旺盛。不少老人正围坐在桌边下棋、喝茶、聊天,还有不少老人正在为即将到来的乞巧节做准备。


据罗氏第23传后人罗铸华介绍,南宋绍兴元年(1131),南雄府岁贡生罗贵为避乱,被迫从南雄珠玑巷率三十三姓九十七户徒迁岗州府(现新会县棠下镇良溪村),其子孙后又迁居车陂永泰市。宋末元初,罗贵的曾孙罗维清从车陂迁入横沙,娶何氏。“罗维清娶了何氏女后,何氏父亲将20亩奁田送给女儿作为嫁妆。”从此,罗维清和何氏一起耕种、生活,横沙村的罗氏人逐渐繁衍兴旺。


据了解,现时罗姓人是该地最大的一个姓氏,大概有4000多人,另有子孙后裔散居于别地。


建筑

简朴大气古色古香

罗氏大宗祠建于清康熙五十一年(1712)。祠堂坐西朝东,建筑面积584.47平方米,为硬山顶、镬耳封火山墙、灰塑龙船脊。整间祠堂简朴大气,古色古香。


记者看到,祠堂大门分高、矮门,两侧置有石门枕及石鼓。门两侧挂有对联,上为“展鸟梦之词章文成锦绣”,下为“绍龟山之道学理致精微”,落款“辛未科联捷进士门后学麦药拜题”。据罗铸华介绍,此对联讲述了两位罗氏族人——罗含和罗丛彦的故事。


“罗含是东晋伟大的思想家、哲学家、文学家、地理学家,中国山水散文的创作先驱。上联讲的是他少年时曾梦见一只五彩鸟飞入口中,从此文思日进。下联讲的是宋代着名理学家、教育家罗丛彦,号龟山。”罗铸华介绍道。


祠堂首进头门阔三间深两间,建筑面积106.43平方米。前廊有三步梁,梁上驼峰、斗栱刻有浮雕及花卉纹饰。后堂设木制神龛,内挂南迁罗氏始祖罗贵及其两位夫人的画像。


重修

现为老人活动中心

罗铸华告诉记者,罗氏大宗祠分别在清道光二十八年(1848)和1994年进行过重修。“上世纪80年代,祠堂右边墙壁倾斜了20厘米左右。于是,1994年重修祠堂,在内墙裙贴白瓷片,外墙贴彩釉砖,地面除头门、天井外,均重新铺设了水磨石米。当时罗氏族人捐资100多万元,全面修缮大宗祠。还成立了罗氏宗祠基金,随时接受捐资。”


此外,宗祠还发挥着公共空间的用途,免费向村人开放。据悉,1952年末至1957年,罗氏大宗祠为横沙乡人民政府办公所在地。如今,祠堂成了老人活动中心,每周四晚8时至12时,老人们自发组建的“私伙局”还会在这里唱粤剧。

为宝宝臻选有寓意,不重名的好听名字:

未出生

相关推荐

寻根问底:刘姓的来源简介晋氏是稀有姓氏吗 晋姓的来源及分布赵姓起源及简介,有着哪些来源?刘姓源于哪些姓氏?刘姓分布介绍张姓的起源和历史 源于哪个姓氏

匹配八字五行 给予起名建议
未出生
起名建议

编辑推荐

加载中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