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起名 2016-11-11 11:11 林雪梅
解读百家姓顾姓。武阳顾氏家族源流考,历代来为武义望族。顾氏,主要发源于浙江省境的会稽地区,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89位,属于大姓系列现今人口约283万余,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.17%左右。
顾姓文化之武阳顾氏
编者按:家谱是传统文化的折射和侧影,也是今天我们重温传统文化不容回避的重要源头之一。因为历史是由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组成,在家谱中,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轨迹和记录,所以,研究家谱看是族群,提炼的是精神。
路桥区图书馆把家谱的收集和研究工作,当作地方文献工作中非常重要的部分,并将积极推动家谱全文摄录、复制、数字化工作,以供有志之士研究之用。
顾氏家族,在武义县生息繁衍了近八百年,人丁过万,历代来为武义望族。蒙三角店村顾忠扬先生帮助,借《武川顾氏宗谱》十三册一阅,寻访故老,比照正史,探察不足,才得以追溯武义顾氏之渊源。
根据《武川顾氏宗谱》记载,顾氏于宋元之间落户武义,谱牒之作始于明洪武二年,几失于康熙十三年,康熙三十二年重修,更历五十二载,乾隆十年续修至民国九年(1920),期间续修者十次。
以历代谱序修纂记录表明,除特殊情况外,家谱基本上做到每二十年一修,而一般家族是三十年一小修,六十年一大修。由此可见顾氏一族,对谱牒的重视和充裕的财力,也是人口增长较快真实的写照。
一、郡望武陵,壶山发祥
顾氏世系,出于古之巳姓,后有顾伯封于夏、商朝侯国,子孙以国为姓,由武陵郡而蔓延四方。
武义顾氏,源与会稽(后分吴郡)迁盐官,五代初居栝苍,又十世入武义。考究《武川顾氏宗谱》,栝苍之前,记录很少语焉不详。通过查询历代史书记载,顾氏在三国东吴时,就是江东地方豪门望族,以儒学传家,曾出着名丞相顾雍,至唐之前有顾荣(雍之孙)、顾协、顾、顾恺之(东晋着名画家)、顾野王、顾况等等……明末清初着名学者顾炎武(号亭林先生),在他的顾氏谱系中,曾有“江东无二顾”之说。由此可知,历史上顾氏一脉多在南方发展。
武义顾氏,为南北朝陈朝黄门顾越之后。据《陈书》记载,顾越字思南,吴郡盐官人,居新坡黄冈,世有乡校,由是顾氏多儒学,顾越侍东宫读,官居给事黄门侍郎、领国子博士、通直散骑常侍、中书舍人。
顾越后裔顾允(石塘一世祖)五代初官升栝苍郡,由盐官迁居云和石塘村;十一世有顾仲(行千八,武义一世祖)任武义儒学教谕,卒于官;子顾文字孟轩号南窗,占籍武邑,居市西永丰坊口(今有顾宅巷)。
从此,顾氏一脉由壶山之麓繁衍四方:城里、横塘(草马湖)、三角店(八世仁三公后裔)、许村、白姆白株林、古竹王村、东头、桥亭、石木桥头、新屋、三板桥、枫树塘、马府下、黛石(代石)、徐村、查山下坞、宣平、金华八咏门外……
二、孝友之家,学者为先
顾氏,在武义历史上有“孝友之家”美誉,这充分反映了顾氏作为儒学世家的传统和追求。
顾氏家族非常重视教育。据《武川顾氏宗谱》序言称:“……贫弱由于失学失业……夫人非生知,不教则愚,则贫,则寡弱,补助男女子孙求学一事,有关吾族……”
为了切实促进家族的可持续性发展,还制定了经济奖励办法:“……设养乳金以奖励生产;子孙读书求学专拨巨资;服官事供公职者给奖金,奖励争取名位向外发展……”
据顾氏老人说,以前,顾姓小学毕业生都要在祠堂(今第二粮站,明代始建)里,由宗祠操办酒宴以庆贺。因为从此以后,他们就被族内称为“绅衿”,每年有谷租分配,还有权参加族内的“绅衿大会”,议决族内重大事宜。而没有小学毕业的人,要等到六十岁时才有资格领谷租、参政议事,六十岁以前到祠堂吃饭(一年有七十二餐,不知是否出于孔子有七十二贤弟子),也要与小孩子同桌。
这种“不论年纪,学者为先”的做法别具特色,既超乎常理又用心良苦,可见顾氏先辈们“执着儒学、催子孙奋进”之一斑!
三、与时俱进,家国同休
纵观顾氏家族近八百年历史,不以官爵显,但由于顾氏重教育有见识,通权达变与时俱进,儒而后商,竟然破“富不过三代”之例,数百年来富殷一方。究其原因,富而有仁好善也是其一:据家谱记载,象学宫、城隍庙、东岳宫、熟溪桥、文昌阁、武阳书院、发宝象龙塔……等等,这些地方上重大而有影响的公益事业都有顾氏家族积极参与其中。
据《武川顾氏宗谱》人物传记载,明万历年间,武义累年科第乏人,堪舆家称建文峰可以换运,于是在武义水口附近金安(也称金鞍)山上建塔(七层,十五丈高,占地十二丈),顾氏先人有光字道充别号彰吾行英百七十一者,襄赞其事。这就是成为武义标志之一“发宝象龙塔”的真正由来,以前民间传说建造此塔与“宝塔镇河妖”有关。
翻阅《武川顾氏宗谱》近代序言,时尚之言处处都有,家国之论比比皆是,给人以深刻的印象:“男生直接强吾族,女生间接强他族,他族皆同族也,同族既强,民族有不复兴者。……顾民族由国族而兴,国族由家族而盛。宗族者,居家国之中,坚一国之内,宗族繁盛,守望相助,同仇敌忾,内乱不足平,外寇不足惧矣。”
抗日战争期间,日寇侵占武义三年,顾氏家族同遭荼毒,罄竹难书:“人丁财产多陷,受祸之烈,较洪杨之乱尤甚。”然而,所谓“疾风知劲草,乱世识英豪”,顾氏一门,不乏以寻常之身为义勇事迹者,家谱记载:
喜行六十三讳汝宝字兆通,有子尔庆字明发,常用纸笔记录:“某日敌机几架,自何方来,盘旋几时,投弹几枚,损失几何……”后遭日寇擒拿以间谍讯问,父子俩慷慨就义:“是敌情,是兽行,吾记之,虽不报有司亦以志吾恨,今被执,有死而已,何讯为!”
喜行百七讳炳金,马府下村人,小从师习武,甚有勇力。时有国民党七十九师一部驻防该村,需一村民做守望,顾炳金自告奋勇。一天下午,两名日寇闯至,炳金将一名摔入塘中,另一名乘隙刺透炳金腹部,遂大声呼救,村内官兵闻讯鸣枪冲出,当晚炳金由于伤痛无药自尽。
四、顾家逸事:常开今日官麟趾
历整个明朝,武义县仅出过两名进士:朱若公(曾写《驱虎令》驱虎名载县志),顾棹栖。
而顾棹栖,又是顾氏家族肇基武义以来第一位科举进士,因此,顾氏祠堂有一对联记载此事,其中一句:“常开今日官麟趾”,大意顾氏家族终于有了一位科举及第的进士,好象麒麟刚露出脚趾头一样,其自得之意和期盼之念一览无余。顾棹栖字信因号果斋,行祥百五十一,曾为咸安宫教习,嘉靖丙戌进士,任江西饶州府浮梁(景德镇)知县。
据顾能治老人说,顾老爷幼时麻脸且丑,为父母不喜,有一天,一位相面师从顾老爷脸上看出了贵气,这才被送去读书。
武义县城横街陈家厅,就是当年顾老爷所建。但是,这样的房子外不立旗杆,墙壁内外不着一字,于当时官宦风气不合,而且,为什么顾家宅第又名陈家厅呢?原来,顾老爷作浮梁知县时,曾命儿子回家督办建造家宅,其子从江西、过衢州、经兰溪之际,曾以花天酒地、挥金如土名动地方。后顾老爷回乡察看工程进展,路过兰溪风闻此事,为自己有此败家子倍感痛心,于是决定不立旗杆不着一字以蒙羞。以后,其子果然败其家,最后将顾家宅第卖与外甥陈家。
顾家与上街忠孝堂(明代建筑)也有一段故事:徐平湖(1524-1596)字安世,号碧潭,臂力过人,字武生三中武举人,明嘉靖三十一年为赎父母罪,从军抗倭,后立大功,朝廷赐建“忠孝堂”,立牌:文官下轿,武将下马。忠孝堂呈长方形,但东南角缺了一块近三平方米的角,需用顾家之地。顾家提出要用元宝铺地出让,徐家认为理该如此,最终因为顾家要元宝竖排、徐家要横排,没有达成一致,至今这个角一直缺省(而县博物馆几次保护文物古迹调查一直没发现此事)。
如此纠纷,顾家不畏权贵,徐家不仗势欺人,这也算是古代“文明拆迁”的一个案例吧,古人君子之风令后人追慕感佩。
[参考文献]
1.范晔宋《后汉书》中华书局1962.6
2.姚思廉唐《陈书》中华书局1972.3
3.房玄龄唐《晋书》中华书局1974.6
4.欧阳修宋祈《新唐书》中华书局1974.12
5.武义县方志办公室《武义县志》1989.10
6.李学勤《中华姓氏谱》
相关推荐